纪念刘建封查勘长白山110周年纪事 今日聚焦-长白山站 晓吉 269753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纪念刘建封查勘长白山110周年纪事 今日聚焦-长白山站 晓吉 269753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长白山站 > 今日聚焦

走进百年记忆 传承历史文脉

纪念刘建封查勘长白山110周年纪事

2018-07-28 12:19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刘建封时任长白山府帮办、奉天候补知县、奉吉勘界副委员一职,应长白府张凤台、临江县李廷玉之约,受钦差大臣、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之命勘查奉吉界线,兼查松花、鸭绿、图们三江源流,踏查国界,写下了《长白山江冈志略》《白山纪咏》等,为长白山主要景观和天池周围十六峰科学命名,沿用至今。

  从1908年到2018年,百余年光景,倏忽而过。值此刘建封查勘长白山110周年之际,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辑录部分史料,再次展现当年刘建封查勘长白山的纪事,以此纪念刘建封踏查长白山的伟大壮举和历史功绩。

blob.png

  刘建封塑像

  刘建封又名刘大同(1865年~1952年),字桐阶,又字石荪;号芝叟道人,芝里老人,又号天池钓叟等,山东安丘(原属诸城县)人。辛亥革命时改名刘大同,此后以刘大同之名著称于世。清末贡生,奉天候补知县。1908年以领队的身份,奉命勘查奉天(今沈阳)、吉林两省界线兼查长白山三江(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之源 。他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踏遍了长白山的山山水水,查清了长白山的江岗全貌和三江之源。在此次考察中,他不但为天池十六峰命名,写出了著名的《长白山江冈志略》《长白山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等著作,还拍摄了《长白山灵迹金影》,绘制了长白山江岗全图,因而被后人称为“全面科学考察长白山区第一人”。

  千年积雪万年松,

  直上人间第一峰。

  信是君身真有胆,

  梯云驾雾蹑蛟龙。

  这首诗是清末长白县设治委员张凤台赠刘建封查勘长白山做的一首绝句。一直把长白山视为“龙兴之地”、尊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的清王朝自十七世纪起就对长白山进行了几次查勘,然而最全面最详实的一次查勘就是百年前刘建封的全面踏查。

  广义上的长白山既是一座山峰,又是一座山脉,更是一片山地。长白山东起乌苏里一畔的完达山下,西抵黄海之滨的大连旅顺,绵延2000多公里,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有如东北的脊梁,横亘在祖国的东北边陲。长白山脉是长白山的腹地,位于吉林省东部与朝鲜交界,山地海拔多在800—1500米。

  长白山一名始见于《辽志》及《金史》。因地势险要,气候恶劣异常,进得山中的人寥寥无几,长期以来,人们对这座东北亚最神秘的大山所知甚少。长白山也是东北境内喷口最大的火山体,因火山喷发涌出的灰白色、淡黄色浮岩,加上山顶长年不融的积雪,使得这座山即使是在温暖的夏季,也呈现出白色的光芒,满语中就称这座山为“果勒敏珊延阿林”, 果勒敏意为“长”, 珊延意为“白”, 阿林就是山的意思。对满族人来说,长白山始终是他们心目中的一座神山。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年轻的清圣祖康熙皇帝谕示:“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从此开始了对长白山实行二百多年的封禁,只许官府采珠、挖参、狩猎,不许蒙古人、汉人进入。此后,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四月十五日,爱新觉罗·玄烨命大臣觉罗武木讷一行四人前往长白山拜谒,嘱其“详视明白,以便行祀礼”,同年夏,武木讷等人登上长白山,据考证,武木讷此次拜谒并未真正见到长白山主峰,虽然武木讷也看到了一潭池水,长白山中的池水却不只一个。武木讷拜谒长白山后写给康熙皇帝的呈文中有关长白山天池一段是这样写的:“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木。”由此可见,武木讷有道听途说之嫌。但不管怎样,这是有史以来最初记载探寻长白山的一段史料。自武木讷奉旨拜谒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奉天巡抚唐绍仪委派李廷玉、付疆前往长白调查,绘制地图,清政府曾13次派人探测勘查长白山,但是每一次大张旗鼓的勘查,结果总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有的勘查大员一进林海就迷失方向;有的遇虎狼袭击,吓得魂飞魄散;更有的未至山顶,见到浓雾涌来,便以为是祖先神灵发怒,慌忙磕头跪拜、转身狼狈下山。“足不跻长白之巅,目不览江流之派”,一次次踏查均是浮光掠影,收效甚微,不能一窥这座圣山的全貌,以至于200多年过去了,长白山依然神秘莫测,像一个无法接近的精灵,隐藏在一片迷雾之中。

  公元1908年的5月,在当时被称为奉天的沈阳城内,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委任四十三岁的候补知县刘建封为奉吉勘界委员,其职责就是厘清当时辽宁和吉林两省的地理分界,探查松花、鸭绿、图们三江之源。同年九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和奉天巡抚唐绍仪联名奏请清政府在长白设府治,他们在奏折中写道:“临江县上负长白山,下界辑安,北连吉林,广袤八九百里,幅员辽阔,治理难周”,特别是“奉省东北边境辽阔,交涉日繁”,况且“此险要之区,守备空虚”,难固“边圄”。奏请以八道江为界,分临江县东部长生。庆生二保地,长白山北麓,添设长白府,治十八道沟、十九道沟之间的塔甸地方(今长白镇),设治之后,与临江辑安两县“联络声势,呼应灵通”。“以保卫国土不受侵犯,巩固边疆”。同年10月6日(九月十二日)旨准,无领属,隶于奉天府。

  这一年,正是大清国光绪皇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因变法失败而被慈禧太后幽禁于颐和园的年轻皇帝,和他已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帝国一样,已是奄奄一息。现在已无法得知徐世昌勘查长白山的意图是否来自紫禁城的旨意,但可以肯定的是,清帝国乃至清之前的历代王朝,对于长白山的崇敬的探寻,从未有过止息。

blob.png

  《长白山江冈志略》最初出版的版本

blob.png

  刘建封带领的队伍拍摄的长白山天池

  刘建封对勘查屡次无功而返的原因十分清楚。在《长白山江冈志略》中他写道:“长白山多雾,九阴一晴,登山者每有百不一见之憾。又兼地木爨,不能露宿。其露宿处,距山较远,往返终日,人皆难之。故因有二百余里,既无遗迹,又无名称,其为人迹所罕至,抑何足怪”。荒蛮时期的长白山不仅神秘莫测,在林海之中穿行,毒蛇猛兽、陡壁暗流、视野迷蒙,而且缺医少药,对探险者来说前无接应,后无补给,危险时刻伴其左右。在缺乏装备和通讯设施的年代,每一次探险都是以生命作代价的。刘建封只有两种选择:或像他的前任们一样敷衍了事,或以自己的性命做一场生死豪赌。

  公元1908年5月18日,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四月十九,清王朝最后一任勘界大员刘建封从奉天启程,于五月二十八日自临江束装就道,六月二十八日同跻长白山之颠,至八月中秋返回临江,历时4个月,西以头道花园河为起点,东以红旗河尾闾为终点,南至团头山,北至松花江之下两江口,行程东西长约600华里,南北阔约360余华里,对奉吉两省界限、中朝国界,以及长白山三江源头,进行了史无前例、采用近代测绘手段的全方位踏查,摄成了《长白山灵迹全影》,并且绘制了第一张长白山天池图,以及《长白山江冈全图》等画册,把长白山的地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刘建封在完成《长白设治兼勘分奉吉界线书》《长白山源流考》《白山穆石辩》《中韩国界说》等官方报告之外,还写出了“笔势因山转移,文思遇水回荡”的《长白山江冈志略》。正是在这本书中,刘建封详细记载了勘查长白山的整个过程,并以首位征服者身份,亲自为天池周围16峰命名,而且还为长白山周围的240个江冈命名并做了考证,填补了历史空白。《长白山江冈志略》《白山纪咏》《间岛辨》等著作更是成为后人研究长白山历史文化重要的历史文献和参考书目,成为长白山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a0509cb3hbfcff6f34d6d&690.jpg

  刘建封(左一)带领的队伍踏查长白山的龙岗合影

  1908年7月2日,刘建封带领6位北洋陆军测绘学校毕业的测绘员,连同向导、护勇等10人,从临江出发,人类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就这样迈出了第一步。对于此次行程,刘建封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对同行者说:“长白山系我朝发祥之地,图们、鸭绿两江又系中韩国界。朝廷所注意,督帅所留心,国民所关切者,莫重乎此。”“吾辈冒险而来,如不调查详确,恐负此行,请诸君勉旃”。 

  然而危险却比他的预想来得更突然。一行人刚刚走出三十里,就遇到了生死劫难,与一头猛熊相遇。幸亏巡弁谢鸿恩枪法出众,一枪毙熊救了众人,虽然郝金的伤势并不重,但这次不期而至的险,还是让这支勘查队伍不得不原路返回。第一天的探寻竟然就夭折,所有人的心中都蒙上了一丝不祥的预感。这场意外仅使此次勘查迟延了7天,一周后,奉吉勘界副委员刘建封会同许府经中书、吉林委员刘令寿彭,带同测绘5员、队兵16名,于五月二十八日,自临江束装就道,再次出发。

blob.png

  刘建封一行踏查途中风餐露宿

  刘建封勘查长白山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但取得的成果也是极为辉煌的,他在《长白山江冈志略》中写道:“长白山多雾,九阴一晴,登山者每有百不一见之憾。又兼地木难焚,不能露宿。其露宿处,距山较远,往返终日,人皆难之。故因有二百余里,既无遗迹,又无名称,其为人迹所罕至,抑何足怪?”并有诗云:“十日登山九日雨,踏残靰鞡两三双”,徐永顺言一一得以应验。这是百年前长白山自然环境的记载,时至今日,长白山的风云依然是气象万千,变化莫测。从《长白山江冈志略》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刘建封等人是在抵达了红旗河,完成前期勘查工作后,两度路过今天的松江镇,折返长白山的,在此之间他率领他的队伍穿过今天的美人松林,沿二道白河溯流而上。

  公元1908年7月20日,即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八,在长白山亿万年的历史中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刘建封作为有史记载的中国官方第一人首次踏上了长白山的主峰, “初时云雾迷蒙,水声轰鸣,少顷,天光晴朗,始露白山真面目”。放目纵观,三岗之脉,三江之源,宛在眼底。

  六天后,7月26日下午两点,刘建封一行从长白山西坡的悬雪崖边的汩石坡下临天池。此刻午后温暖的阳光正映在波澜不惊的水面上,四周十六座山峰的倒影宛若灿烂的星辰,湖光山景、水天一色。这传说中的景色如此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刘建封被天池的美震惊了。因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山口湖,自古以来它就被称为“天池”。天池是中国和朝鲜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内。南北长4850米,东西宽350米,平均水深204米,也是中国最深的湖泊。

blob.png

  刘建封三次到达长白山顶避风时命名的“避风石”

  刘建封在书中写道:“闻中外各国登山者,未由汩石坡、软石崖两处而上,从未有到此崖者,盖引路人不知故也,余此次登山,五到坡口,惟软石崖被雨阻,未臻绝顶,余者皆到。如下临天池比较容易,但浮石碎面柔滑,自池至崖,每有进三步退两步之艰”。

  汩石坡位于紫霞峰和华盖峰之间,是长白山东北坡口。汩石坡“石悬坡而动,遇有大风,石即转移,峻巘崎岖, 行者无不畏其陡险。中间有黄土一段,约十数步,滑不能履。坡高有五里,宽约半里余。余由汩石坡再临天池,险危异常,手攀石,足试石探之不转而后下,否则不敢登。上坡时,仆王桂在前,腰中系带,垂其两端,手足匍匐而进。余一手握带,一手扶石,后有队兵苏德胜用手扶持,而始得前。兵仆各受石伤数处,计下时休息十九次,上时休息五十二次。自沈阳至长白山东之红旗河,往返数千里,其艰险未有如此之甚者”。

  刘建封等人“入山十日,九日遇雨,而登坡口者四次,临天池者二次,寻穆石一日,寻暖江一日,寻松花江源三日”。这是史无前例的壮举。刘建封满怀激情地提笔写下了“辽东第一佳山水,留到于今我命名”的豪迈诗句,征服者志得之意溢于言表。

  蒙昧时期的长白山不仅神秘莫测,穿行林海之中,毒蛇猛兽、陡壁暗流、视野迷蒙,缺医少药,对探险者来说前无接应,后无补给,危险时刻伴其左右。最危险的一次是渡木石河。“余寻三江源,至河上坠马崖下,腹背受伤,危而复苏,露宿河边。四次饮山羊血、虎骨胶始就痊。《白山纪咏》有云:“白山有幸留知己,坠马河边死又生”。刘建封死里逃生,并未有丝毫退意,可见其精神之顽强。

  刘建封对长白山的查勘、记录和创作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将笔墨溶于胜景,将胜景寄予笔墨,创作了大量的文字、书画和摄影作品。向世界展示了长白山的神秘、神奇,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求一时荣,但求千秋誉”的博大胸怀,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翔实的历史资料。

  探查长白山后的第二年,公元1909年12月,已临末路的清王朝,在吉林省安图设立县治,刘建封被任命为安图第一任知事。他变卖了老家的土地财产,号召老家的人到安图开荒置业。创办了森林警察,组建营林所、林政局,开发森林资源。开辟河道,修建官道,发展邮政通讯。建立劝学所,开化边民。广搜博采,主修了《安图县志》,将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了长白山下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

blob.png

  安图县长白山文化博览城里的刘建封塑像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恩龙

编辑: 晓吉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